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五湖四海客家人

    信息发布者:hyyttf
    2017-09-28 11:30:21   转载

    QQ图片20170928112647.png

    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家是一个具有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较小、比较弱势的民系之一。从宋朝开始,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的畲族、峒族、汉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客家人的首要交流语言是客家话。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畲族文化、百越文化,又融合了古代汉文化。

    基本信息

     

    目录

    1民系概况

    2历史起源

    3历史沿革

    4传统习俗

    5婚姻礼俗

    6客家文化

    7客家语言

    8客家饮食

    9客家民居

    10人口分布

    11著名人物

    12旅游景点

    13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民系概况

    客家,或称客家人[1]、客家民系,在四川称为土广东人,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北方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瑶族、侗族、畲族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人。此后,客家人从广东的梅州、闽西等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 [4]

    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胡耀邦、李光耀、英拉·西那瓦、张国荣、林丹等等。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或“族群”。一般而言,客家人是始于秦朝末至宋朝初的南迁汉族人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融合了峒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的民系。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是峒民族融合了的汉族的文化,进而形成岭南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也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由于客家人信奉勤俭,注重知识及教育,客居世界各地而不忘本,故常有东方吉卜赛人之美誉。

    折叠名称的由来

    客家迁徙路线图客家迁徙路线图普通话的“客人”在客家话中被称为“人客”,翻成普通话会与来访之客混淆,故称为“客家”

    江西湖南等地称客家人为“客籍人“,主要是清初从梅州等地迁移而来的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土客械斗,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粤西)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客家”这个他称名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所知,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来源请求]。但部分人并不喜欢这个名词,因为在广东的惠州、河源、兴梅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这片土地的便是被称之先客的客家先民,这些客家先民并不比广东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台湾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时代以广东祖先和福建祖先来区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闽籍”。

    折叠六次迁徙说

    综合海内外(含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的汉人(包括客家)从各家各族的族谱统计[1],总计有六次主要的迁徙时期:

    • 第一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新取得的南方国土(即岭南地区),派遣了大批军民到岭南。期后秦朝灭亡,由南海郡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独立建立南粤国(南越国),这些军民在南粤国的北部(粤北)定居。其中一小部分人后来融入客家民系。

    • 第二次在东晋永嘉年间:因为五胡乱华,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带的汉人纷纷渡过黄河,由皖渡长江经赣北;其中一小部分人到达粤赣闽三角洲地区

    •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为黄巢之乱,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迁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闽西)及南部(闽南)和广东东部(粤东)及北部(粤北);

    •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这是客家民系南迁到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蒙古军的南进,赣、闽客家先民随败退的宋皇室进入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

    •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粤、闽地区部分客家人由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迁徙到四川,非纯客住县主要有龙泉驿、新都、青白江、仪陇、富顺、仁寿、荣昌、西昌、隆昌、泸县等。

    • 第六次是郑成功攻取台湾后:派出大量军民(其中不少客家军民)对抗清兵失败后,不少粤、闽客家在台湾桃竹苗、高雄屏东六堆、花东纵谷等土地开垦。

    到了清朝中期未:鸦片战争后,国力持续衰退,广东里客家地区田寡人稠情况日趋严重,大量广东人人口众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岭南土著说

    广东学者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中,更进一步阐发:“即客家人并不是中原移民,他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汉,而是由古越族后裔与秦统一中国以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合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 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向海外迁徙 自南宋末年以来,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又陆续通过海路和陆路向海外迁徙。海路由厦门、汕头、广州、海口、虎门、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冲等港口出发,乘船冒险到达南洋各地。陆路通过广西、云南边境进入缅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复明”、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各次武装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当数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他们或自驾帆船,或被掳掠、诱骗、招雇为“契约华工”到南洋等地从事苦役。20世纪中叶以来,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国向欧美等国乃至世界各地再行迁移。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3]

    折叠编辑本段传统习俗

    折叠诞生礼仪

    客家人客家人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 、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折叠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折叠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折叠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折叠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不再举行。

    折叠好客多礼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与人相遇,会打招呼,并相互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以亲人称呼对方,比如遇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人,男的称之谓“老拨”(“拨”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则称之谓“大嫂”、“大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称之谓“大伯”,女的称之谓“婶婆”,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则称之谓“老弟”、“老妹”。对开店经商者,男的称之谓“老板”,女的称之谓“老板娘”或“老板嫂”。对工艺人一般都称之谓“师傅”,对医师则称之谓“医生”。小孩称与自己父母年纪相似者谓“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爷爷、奶奶年纪相似者,则称之谓“老阿爷”、“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分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

    平时,如逢客人来到,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以烟茶相待。无论是城里或乡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备有浴盆,客人来到后,女主人会客气地烧一大锅开水,用水桶装着,拿进浴室,同时还会提进一桶冷水,让沐浴者对渗着洗,使水温不会过热或过冷。让客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消除旅途的疲劳。“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山村客家人的风俗。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己的家酿和自己烹调的的菜肴。即使邻里之间曾发生过口角,也会不计旧时怨恨,照样提着酒壶端着菜肴,到邻居家款待客人,这样一来,邻里之间便会和好如初。

    如逢年节,亲友之间都会互相拜年,拜年时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并且带一包如冰糖、红糖等之类的食品做为礼物,主人必定会留客人饮酒并佐以各种腊味,在和亲戚朋友饮酒时,主人会夹一块鸡肉或鸭肉放进客人的碗里(每头鸡、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另加二个圆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鸡腿或鸭腿相待。客人回家时,主人会把红包(另添点钱)及礼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辞别时,主人应让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体弱,出门时主人会小心搀扶,或让小辈送他(她)归回家中。

    折叠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  中国客家博物馆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过后,每家每户会到围龙屋前厅点燃长长的鞭炮,用很长的竹篙串起,一边放一边往自己家门口走,意思是把福气接回自己家里。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客家人闹元宵客家人闹元宵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赏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几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节日,上一年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就会在这时候请所有亲朋好友过来一起庆祝,以小孩喻为灯芯,有传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称”赏灯“。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  山水客家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客家人习俗客家人习俗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折叠编辑本段婚姻礼俗

    客家人婚礼客家人婚礼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落(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

    “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折叠编辑本段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广东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丘陵文化,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广征客家人士意见后,宣布将把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订为中华民国“全国客家日”。

    折叠风俗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客家人与明清时代的其他汉族人不同,历来从没有裹脚的习俗,穷人家女子一般赤脚或穿木屐,与男子无异。

    客家人有在清明节做艾粄的习俗,各地的扫墓时间不同(见扫墓条)。

    客家人有拾骨葬的习俗,拾骨葬是客家文化继承百越文化的一部份。

    折叠信仰

    主条目:香花佛教

    客家人的信仰多为儒道释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释迦佛、玉帝、关帝、玄帝、妈祖、城隍等等华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独特的乡土神祇。

    • 观世音菩萨:为汉人共通的信仰,闽西永定客家人视为乡土神。

    • 三界爷: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2]。

    • 土地伯公: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2]

    • 龙神:守护地脉之神,常与土地伯公并称。

    • 汉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汉高帝刘邦,初为刘姓宗亲之祖先崇拜。

    • 三山国王:广东潮州府——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惭愧祖师:潮州一带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台北、宜兰、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县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2]。

    • 义民爷:各地因保乡护土而阵亡的客家子弟,死后被奉祀,以台湾极盛。

    • 耶稣:马来西亚华侨沙巴州客家人的祖先,19世纪在中国内就已信奉基督教,在沙巴多数属巴色会(又名崇真会)。

    折叠编辑本段客家语言

    客家人使用的语言,俗称“哑话”、“岭东话”,而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麻介(gai)话”、“艾话”(都是代表客家人的话语,不过我们这边的客家人这是译为:“我说”的意思,还有,从化的客家人有很多都是说客家话的,只不过有点粤语味,我就是客家人)。台湾的教育部命名为台湾客家语,不过现在使用的客家话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客家人逐渐被“粤语”化,客家话变成一种乡下人或者老一辈人才会使用的语言。

    中华民国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方言,致使年轻一辈台湾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客家话有一种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于19世纪创立,使用罗马字母拼写的文字,由闽南语白话字改造而来。传教士用这种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汉字。

    全球首部的客语圣经在2012年4月份正式推出,20几位客籍牧师与说得一口流利客语的,加拿大籍牧师麦煜道,组成客语圣经翻译委员会,以汉字书写语教会罗马拼音,翻译出符合原意,又口语化的客语圣经,翻译过程历时26年,总算在2012年完成。

    折叠编辑本段客家饮食

    客家人饮食客家人饮食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部分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因而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客家人喜欢炒鱿鱼,特别是辣椒鱿鱼,客家人的炒鱿鱼,炒熟后有种辣和焦的味道。所以,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拥有特别的饮食文化,闻名中国。

    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炒鱿鱼等。

    折叠长乐酿豆腐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客家村居图(2张)首这样唱道: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折叠编辑本段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华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华北中原地区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和组成部分之一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折叠围龙屋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围龙屋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围龙屋围龙屋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分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前面已有叙述)

    折叠土楼

    土楼土楼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  客家古镇夜景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土楼土楼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语,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永定等8个县;广西贺州,广东梅州,惠州,深圳,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诏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湖南长沙、株洲、娄底新化等地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称闽西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在中国,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四川台湾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陕西江苏(约2万)、安徽(约2万)、湖北贵州新疆(约0.5万)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还主要分布在以下各洲各国:

    亚洲印度尼西亚(800万)、马来西亚(150万)、泰国(100余万)、新加坡(40万)、越南(30万)、 缅甸(5.5万)、印度(2.5万)、韩国(2万)、日本(1.5万)、柬埔寨(1万)、文莱(0.9万)、菲律宾、老挝、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朝鲜、土耳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科威特等21个国家;

    美洲美国(30万)、秘鲁(20万)、加拿大(10万)、牙买加(8万)、古巴、圭亚那、阿根廷、苏里南、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尔、智利、多米尼加、墨西哥、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等16个国家;

    欧洲英国(18万)、荷兰(8万)、法国(5万)、德国(1.2万)、葡萄牙、瑞典、前南斯拉夫地区、比利时、西班牙、卢森堡、俄罗斯、丹麦、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挪威、捷克、冰岛等18个国家;

    非洲毛里求斯(3.5万)、南非(2.5万)、 留尼旺(1.8万)、塞舌尔、莫桑比克、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加纳、民主刚果、安哥拉、肯尼亚、塞拉利昂、赞比亚等13个国家;

    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属于法国海外省约有2.5万客属)、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海外超过1000万之众。

    七星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江西赣州福建省的龙岩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

    当今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三明市。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台湾的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以及马来西亚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个纯客家州份。

    折叠广东省

    广东省境内以客家人为主的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

    粤东地区:

    粤中地区:

    粤北地区:

    粤西地区:

    此外,广东省境内以下地区也有客家人分布:

    粤东地区:

    粤中地区:

    粤北地区:

    粤西地区:

    备注:

    1、广东省内客家人口数,除注出外,均以《广东统计年鉴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数据为基准。

    2、在农村没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区、南澳县、澄海区、顺德区、吴川市、阳江市区,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折叠江西省

    • 江西客家人数仅次于广东省,然而,赣州客家人数达到880万(2013年),占赣州总人数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且囊括江西省16个纯客家县(市)。(据有关专家研究,江西省说客家语的县(市)共有36个)。

    折叠广西壮族自治区

    • 广西客家人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语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明、清已在广西落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和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人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约600万(2013年)。

    • 广西客家人人数10万以上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南宁市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区、柳城县来宾兴宾区贺州八步区昭平县玉林市区、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贵港市区、桂平市、平南县、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区、浦北县灵川县防城港市。

    折叠福建省

    折叠台湾省

    折叠四川省

    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州、巴中、仪陇、广安、合江、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州、什邡、西昌、会理等。

    折叠湖南省

    客家研究学者一般认为,湖南客家人口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之后,位居第六,具体情况如何,则语焉不详。总人口约200万人。各种论及客家的著作,也鲜有涉及湖南客家者。海内外客家人的各种聚会,湖南客家人一般缺席。

    湖南客家县域分布(16县市)

    地级市

    辖区

    文化遗产

    岳阳

    平江


    长沙

    浏阳


    株洲

    炎陵醴陵攸县茶陵


    郴州

    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永兴

    桂东客家采茶调

    永州

    江华30%、新田、江永


    岳阳

    临湘


    衡阳

    耒阳、常宁


    邵阳

    隆回


    折叠其他省份

    • 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

    • 重庆市非纯客家县市:重庆巴南、合川、涪陵等。

    • 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州澄迈定安、临高、琼海、义昌、万宁三亚等。

    •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迂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折叠海外

    客家人遍布全球约80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以下国家也有分布:

    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一览表

    所属洲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口

    所属洲国家或地区客家人口

    亚洲

    马来西亚

    150万

    美洲美国30万

    印度尼西亚

    800万

    加拿大10万

    泰国

    100万余

    秘鲁20万

    新加坡

    40万

    圭亚那0.7万

    菲律宾

    0.68万

    古巴0.81万

    越南

    30万

    巴西0.24万

    缅甸

    5.5万

    危地马拉0.01万

    柬埔寨

    1万

    多米尼加0.12万

    印度

    2.5万

    玻利维亚0.01万

    老挝

    0.5万

    智利0.12万

    沙特阿拉伯

    0.22万

    阿根廷0.5万

    日本

    1.5万

    厄瓜多尔尔0.2万

    文莱

    0.9万

    苏里南0.41万

    巴基斯坦

    0.2万

    委内瑞拉0.2万

    尼泊尔

    0.24万

    墨西哥0.1万

    斯里兰卡

    0.017万

    牙买加8万

    科威特

    0.017万

    欧洲英国18万

    朝鲜

    0.1万

    法国5万

    韩国

    2万

    德国1.2万

    土耳其

    0.05万

    荷兰8万

    孟加拉国

    0.05万

    俄罗斯0.1万
    非洲毛里求斯3.5万丹麦0.12万
    南非2.5万挪威0.03万
    留尼旺1.8万意大利0.1万
    马达加斯加0.02万瑞士0.1万
    莫桑比克0.03万比利时0.2万
    尼日利亚0.02万葡萄牙0.5万
    塞拉昂0.006万瑞典0.24万
    赞比亚0.006万前南斯拉夫地区0.24万
    加纳0.02万捷克0.01万
    肯尼亚0.01万奥地利0.05万
    民主刚果0.02万冰岛0.01万
    安哥拉0.02万西班牙0.2万
    塞舌尔0.05万卢森堡0.2万
    大洋洲澳大利亚约8万


    展开

    备注:海外客家人分布数据来源: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4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4107.8万人,国外456.29万人。

    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国外客属人口约有1200万人左右,港澳台约600万人,合计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

    折叠编辑本段著名人物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

    折叠江西

    著名客家人物著名客家人物江西客家人物代表性人物:魏禧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肖华

    (宋)郑獬;张鸣冈;郭声琨;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王太华

    井冈山英烈:袁文才王佐

    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

    中国国民革命军将官陈大庆赖名汤沈发藻、黄埔军校首任教育长胡谦、原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王升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将:陈奇涵萧华赖传珠吴昌德

    中将:邝任农朱明刘浩天邱会作康志强黄志勇温玉成谢有法曾思玉(信丰籍)、廖容标张国华(永新籍)、吴法宪(永丰籍)、黄新

    少将:曹德连、丁盛丁荣昌马泽迎方槐王屏毛会义邓经伟叶荫庭叶运高、曹光琳、巫金锋、袁渊、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吕黎平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英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玉昆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昭墟、曾新泮、谢良谢立全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谢彬蔡世民谢名苞朱耀华刘锦平江拥辉、孙文采、严庆堤杨力杨俊生钟发生、张雄、郑旭煜钟辉谢家祥梁达三卢文新刘友光黄萍刘大煜许诚伍生荣兴中宋玉琳李致远张耀祠张光华杨思禄陈力陈士法吴保山何家产余光茂郑三生、罗有荣、罗亦经钟贤文钟辉琨钟元辉段德彰徐光华黄经耀黄作珍黄径琛黄思沛黄振棠曹丹辉曹传赞、康林、梁玉振彭寿生童国贵温先星游好扬曾征、曾凡有、曾庆良、曾保堂曾雍雅谢明、谢正浩、谢振华谢镗忠赖达元廖昌金廖冠贤廖鼎琳

    文学艺术:李汉阳、罗晋(铜鼓籍)、吴德钰、危敬姮

    折叠福建

    福建代表性客家人物:伊秉绶胡文虎杨成武朱大可

    姓名加粗者为入选《福建省志·人物传》的客家人物。

    • 彭孙 (生卒年不详)连城人。宋神宗朝官至莱州防御使,封陇西郡侯,食邑1600户。

    • 张显宗(1363-1408)宁化人。明成祖朝交趾左布政使,追赠工部尚书。

    • 黎士宏(1618-1697)长汀人。清康熙朝因功进布政使参议,仍管巡道事。

    • 刘国轩(1628-1693)长汀人。清康熙朝天津卫左都督总兵,赠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 蓝理(1649-1720)漳浦县赤卫乡人。畲族。接授宜化府总兵官、浙江定海总兵,升福建陆路提 督。

    • 蓝廷珍(1663-1729),漳浦县湖西人。澎湖水师协副将。

    • 上官周(1665-不详)长汀人。清朝著名民间画家。尤以《晚笑堂画传》为传世之作。

    • 蓝鼎元(1680-1733)漳浦县赤岭人。

    • 华喦 (1682-1756)上杭人。清朝画家。花鸟画尤为突出。

    • 蓝元枚(?—1787)漳浦人。提督蓝廷珍孙,清朝将领。

    • 黄慎 (1687-1770)宁化人。清朝画家。以人物画成就最大。诗与书也独具风格。

    • 伊秉绶(1754-1815)宁化人。其绘画、篆刻、诗文均为世人所重,尤长于书法,有“南伊北邓”之誉。

    • 钟宝三(1834-) 上杭人。

    • 丁锦堂(1846-1902)上杭县人。有“过江武状元”的美誉。

    • 张起南(1878-1925)永定人。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

    • 胡文虎(1882-1954)永定人。南洋著名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被称为南洋华侨传奇人物。

    • 卢衍豪(1913-2000)永定县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林默涵(1913-2008)武平人。中国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

    • 江一真(1915-1994)连城县人。第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

    • 杨宪益

    • 郑小瑛:1929年生,永定人。中国著名女指挥家,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

    • 游宁丰:1945年生,上杭人。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杨东明:1949年生于北京,长汀县人。杨振武之子。2005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 姜成康:1950年生,永定县人。高级经济师。原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

    • 苏增添:1954年生,永定县抚市镇人,原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 朱大可:1957年生于上海,祖籍武平县。在中国文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 谢颖颖:1978年生,长汀县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 林丹:1983年生,上杭人。羽毛球运动员。

    • 何雯娜:1989年生于龙岩。祖籍广东大埔。

    中国人民解放军

    注:以上为1955-1965年间授衔的闽西籍将军

    折叠广东

    广东代表性客家人物:[2]李光耀李显龙黄遵宪何子渊叶挺叶剑英张发奎薛岳廖仲恺林风眠王佛松

    • 古成之(947-1007)原籍河源县回龙古岭。后迁居增城县。“力学不怠,淹贯群籍”,文誉传四方。

    • 蓝奎,生卒不祥,蕉岭县人,宋元祐三年(1088),蓝奎赴京会试,中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

    • 古凤仪,宋朝梅州人。

    • 罗孟郊(1092-1153年)循州府兴宁县人。宣和六年(1124年)探花,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掌制诰。

    • 蔡蒙吉(1245—1276)梅州明贤、抗元民族英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

    • 古革(生卒年不详),祖籍江西省,后迁梅州。岭南文风首创者古成之的曾孙。

    明清时期:洪秀全丁日昌洪仁玕冯云山叶梦熊叶高标张慎张天赋盛端明陈璘、李士淳、张琏、林朝曦、刘公显何南凤、杨缵绪、蓝钦奎杨黼时杨演时、李威光、赖鹏翀颜容端颜检颜伯焘颜希深颜以燠颜鸣汉罗芳伯吴元盛吴六奇黄香铁刘起龙、赖信扬、赖恩爵江童茂、魏大斌、李南馨凌十八温生才何如璋胡曦、潘祥初、温仲和黄遵宪宋湘徐华清张弼士张鸿南叶亚来,等等。

    党政军界、将军:薛岳叶挺叶剑英廖仲恺肖扬谢非何天炯刁作谦姚雨平谢良牧丘哲罗福星邓仲元张文何贯中、罗翼群、罗策群李振球邓演达缪培南张发奎吴奇伟赵公武罗卓英范汉杰阮啸仙黄梅兴、黄慕松、黄琪翔黄百韬黄镇球黄延桢黄涛、黄国梁、黄任寰、赵公武钟彬李振李洁之陈郁罗明肖隽英郭翘然杨士达罗雄才王越李伯球李铁军谢晋元、刁沼芬、连贯、曾天节、朱云卿温鸣剑林初耀廖慷张中廖承志、邓文钊、黄友谋肖向荣曾生曾国华谭甫仁陈坦伍晋南何宝松廖似光李伟张伟烈邓逸凡、饶彰风、陈伊林、陈明绍、徐明袁庚吕志先刘复之罗范群彭光涵邓秀芳王维钟明曾定石曾近义、兰天民、刘兆伦郑群杨应彬杨奎章、黄甘英、叶选平叶选宁、杨泰芳、杨资元、张汉青张展霞肖耀堂何访拔李世济田华贵黄浩邬梦兆、曾庆申、杨伟光、邓浦东、张伟超肖扬钟启权汤维英罗又伦廖晖黄华华钟阳胜李容根谢强华郑德涛黄龙云何立峰潘逸阳万庆良张立群,等等。

    科教文、社会经济界知名教授: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肿瘤学和放射疗学先驱吴恒兴、桥梁大师李国豪、数学皇帝丘成桐黄旭华、潘毓刚、梁伯强黄子卿李国平张如心杨遵仪杨简黄秉维黎尚豪、张作梅、钟世镇曾毅汪懋华王佛松张楚汉饶芳权郑度古德生江欢成、廖万青、梁春广刘焕彬杨文采邱冠周陈志杰蒲慕明等院士;邹鲁凌道扬李善邦林士谔徐华清张资平、罗九香、钟敬文、罗清桢、冯宪章、谢发蒲风、杜埃、黄石华詹伯慧何子渊杨之光、张其彬、陈烟桥黄药眠何其莘吴兰修林风眠罗香林,等等。

    艺术表演界刘惜君何杜娟、谭杰希、林好、“棋圣”杨官璘钟彩媚饶威吴亚春、谭杰希,等等。

    工商实业界李河君林立郭东林朱孟依叶澄海缪寿良姚德胜张鸿南、张榕轩、赖霖枫,等等。

    折叠广西

    广西代表性客家人物:冯子才、刘永福李天佑王力

    广西客家人物列表

    • 冯子材(1818-1903)钦州人。祖籍玉林博白县

    • 萧朝贵(约1820-1852)来宾人。

    • 杨秀清(1821或1823-1856)贵港人。祖籍梅州。太平天国左辅正军师东王。

    • 秦日纲(1821-1856)贵县(今贵港市)人。

    • 韦昌辉(1823-1856)贵港桂平市人。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

    • 李秀成(1823-1864)藤县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封忠王。

    • 林凤祥(1825-1855)贵港桂平平沙人。太平军将领。封天官副丞相。

    • 赖文鸿(?──1864)贵港桂平金田村人。赖文光的胞兄。封匡王。

    • 赖文光(1827-1868)原籍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太平天国将领,封遵王。

    • 石达开(1831-1863)贵县(今贵港市)人。祖籍广东和平县。太平天国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

    • 黄文金(1832-1864)玉林博白文地人。太平天国将领。1862年封为堵王。

    • 陈玉成(1837-1862)藤县(一说桂平)人。祖籍广东翁源县。封英王。

    • 刘永福(1837-1917)钦州人。清朝民族英雄。

    • 黄文英(1839-1864) 玉林博白人。太平天国将领。堂兄为黄文金

    • 徐启祥(1865-1936)贵港桂平市人。

    • 李德山(1868-1911)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沈鸿英(1870-1938)柳州鹿寨县人。旧桂系将领。

    • 刘古香(1873-1913)柳州柳江县人。广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

    • 卢殿林(1879-1948)贵港平南县安怀乡谷塘村人。

    • 林虎 (1887-1960)玉林陆川县人。同盟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 朱锡昂(1887-1929)玉林博白县人。原广西省临委书记。

    • 林翼中(1887-1984)北海合浦县人。国民党政要,曾任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

    • 陈铭枢(1889-1965)北海合浦县公馆镇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将领。

    • 吕焕炎(1890-1930)玉林陆川县人。新桂系将领。

    • 陈济棠(1890-1954)防城港防城区人。国民党高级将领

    • 香翰屏(1890-1978)北海合浦县人(今属广西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

    • 廖磊 (1891-1939)玉林陆川县人。原籍广东化州。新桂系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

    • 李明瑞(1896-1931)玉林北流市人。民主革命家、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革命烈士。

    • 黄士韬(1899-1927)贺州莲塘乡新莲村人。

    • 邓无畏(1900-1931)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祖籍广东梅县。

    • 李运华(1900-1971)贵港东龙镇冠志塘村人。1944年秋,任广西大学校长。

    • 王力 (1900-1986)玉林博白县岐山坡村人。语言学家兼诗人。

    • 徐松石(1900-1999)玉林容县浪水乡人。世居广东蕉岭县。明末清初,迁居于广东肇庆府新兴县。

    • 宁培英(1901-1928)陆川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广西农民运动先驱。

    • 江应梁(1901-1988)贺州市人,教授。

    • 罗尔纲(1901-1997)贵县(今贵港市)人。著名历史学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

    • 黄一平(1903-1980)贺县(今贺州市)人。原广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朱光 (1906-1969)玉林博白县人。原安徽省副省长。

    • 周钢鸣(1909-1981)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作家。

    • 钟夫翔(1911-1992)玉林北流市人。原中国邮电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 梁威林(1911-2008)玉林博白县人。广东省第五届政协主席、原副省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

    • 邹仑 (1912-1997)玉林博白大坝乡久福村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副局长、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

    • 叶馥荪(19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五至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李天佑(1914-1970)桂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副总参谋长。上将军衔。

    • 秦似 (1917-1986)玉林博白县人。作家、语言学家。

    • 叶浩 (1917-1995)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桥头街人。

    • 刘毅生:1917年生,玉林市陆川县沙坡人。广西区原党委常委、秘书长、区党委党校原校长。

    • 邹瑜:1920年生,陆川县人。中国司法部原部长兼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 李光前:(1889-1945)原名李培先,汉族客家人,籍贯广西博白县,印尼中华会馆原董事长。

    • 丘文懿:1927年生,陆川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钟家佐:1930年生,贺县(今贺州市)。广西区原党委常委、区政协原副主席。

    • 李京文:1933年生,陆川县人。 技术经济学家及数量经济学家。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庞为强:1938年生,博白县人。1990年6月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 陈辉光:1938年生,玉林市人。广西区原党委书记、区政协原主席,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

    • 刘庆贵:1943年生,博白县人。高级工程师,少将。1997年4月擢升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

    • 陈仁:广西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1986~1993)、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 陈咏:省部级领导。

    • 黄继济: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原主任、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吕梁广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 陈仕金:广西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丘栋霖:1929年生,钟山县人。原地下党工作者、广西区检察院原检察长

    • 丘小雄:1952年生,陆川县人。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温卡华:1955年生,陆川县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委主任。

    • 邱小琪:1956年生,陆川县人。

    • 黄道伟:1957年生,博白县人。广西区党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 李达球:1953年生,昭平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区总工会原主席。

    • 叶乔波:1964年生于吉林长春,祖籍贺州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1992年获第十六届冬奥会两枚银牌

    备注:姓名后所列军衔者,均为1955年授予。

    折叠四川

    折叠台湾

    丘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罗福星卢嘉锡吴伯雄马英九李登辉吕秀莲蔡英文彭淮南、黄玉振、邱议莹林郁方范光群罗文嘉叶菊兰李应元许信良汤曜明、刘阔才、刘松藩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张馨月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刘泰英冠佑张智成,等等。

    折叠香港

    张国荣李惠堂曾宪梓黎明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田家炳,等等。

    折叠湖南

    胡耀邦杨勇李志民张经武张平化张震邱创成李贞,等等。

    折叠海外

    他信(泰国)、英拉(泰国)、李光耀(新加坡)、李显龙(新加坡)、钟亚瑟丘成桐(美国)、钟正山张云青钟晓玉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新加坡)、陈靓萱何耀珊、阿瑟·钟、素帕差、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吴奈温、钦纽科拉松·阿基诺、谢玲玲(马来西亚)、张少林(马来西亚)、钟盛忠彭于晏、杨曼生、胡仙,等等。

    折叠其他

    陈奇张诚忠钟怡雯黄健翔(重庆),等等。

    注:括号信息为人物籍贯。

    客商代表人物:张弼士胡文虎张煜南张鸿南谢枢泗姚德胜、徐锦荣、叶亚来彭云鹏姚美良,侯芳伯、伍淼源、伍竹林、伍班超、丁家骏郑明如李金松温惠仁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熊德龙古润金张旋龙罗田安朱孟依朱拉伊叶澄海叶焕荣缪寿良温纯青曾宪梓田家炳梁亮胜何侨生何冬青余国春余鹏春叶春荣、叶联礼、叶树林、叶新民、叶桂材、黄华邹锡昌罗桂祥,汤锡霖、罗焕昌刘宇新刘皇发杨钊黄泽兰、李新炎、林立叶远西叶华能、郭东林、李东生陈景河林光如蓝铧缨黎次珊叶钢书张鑫善姚良松、连锋、吴惠权曾震宇、杨钦欢、罗活活,曾智明,杨汉军、庄兆祥、钟奇可、钟伟良、李有权吴德芳黄德新梁世桢、刘金华、陈彩银、陈梅冰、黄明智李东浩蓝瑞明陈志明李彬兰刘伟张新辉卓定华杨荣义廖晓霞、林苑如、蔡鸿文冯小华刘年新涂辉龙周国辉李建华、梁俊丰、杨祥波、朱世瑞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点

    客家桐花祭

    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

    桃园县客家文化馆

    新竹县竹东镇

    新竹县北埔乡新埔镇

    新竹县湖口老街

    新竹县竹北市新瓦屋

    新竹县横山乡内湾

    苗栗县苗栗客家文化园区

    苗栗县大湖乡

    苗栗县狮潭乡

    苗栗县南庄乡

    苗栗县三义乡

    苗栗县铜锣乡

    台中市东势区石冈区新社区

    高雄市美浓区

    屏东县六堆客家文化园区

    花莲县凤林镇烟楼

    龙岩市永定县承启楼

    龙岩市永定县振成楼

    梅州市大埔县花萼楼

    河源市东源县南园古村

    河源市东源县苏家围

    赣州市龙南县关西围屋

    江西省宁都县东龙古村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地

    深圳市龙岗区鹤湖新居

    深圳市龙岗区大万世居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

    仪陇县马鞍镇朱德故居

    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

    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